-
蛋白質結構及其折疊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大自然是否“探索”了所有這些可能?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新線索:日本研究人員著手揭示大自然在多大程度上探索了可能的蛋白質拓撲空間,結果發現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前所未知的蛋白質折疊,擴大了人們的理解并揭示了“蛋白質宇宙”的深度。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志上。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人員在診斷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傳感器,能夠檢測和識別與NDD相關的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生物標記物。
-
《自然》雜志11日發表的論文描述了一項結構生物學新突破:一種能設計新蛋白質的深度學習方法,名為RoseTTAFold Diffusion(RFdiffusion)。其能生成各種功能性蛋白質,包括在天然蛋白質中從未見過的拓撲結構。
-
俄羅斯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開發的非蛋白質光學標簽,可在不改變基因組的情況下標記單個細胞。使用該項技術能在任何實驗室中觀察標簽在細胞群中的行為,并能廣泛應用于治療癡呆、中風、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種腫瘤。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光子學雜志》上。
-
精準操控量子比特數目新紀錄誕生。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制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測量的變分量子算法。相關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
“我感覺整個腳下好像都在動!”有人驚呼,但依然亦步亦趨跟隨數字宇航員,一步步走向火星的最高火山——奧林匹斯山。
-
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人類大腦,就像一座結構精巧的迷宮。為了繪制出這座迷宮的地圖,腦科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獼猴——這種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模式動物上,它的大腦包含超過60億個神經元。
-
7月12日,記者從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山西省發電總量達到2132 73億千瓦時,同比增加9 13%,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發展。
-
新藥研發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長周期的特點。7月7日,由浦東投控集團戰略支持、星藥科技主辦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 for 藥物研發生態”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
-
7月11日,英特爾面向中國市場推出其第二代深度學習加速器Gaudi2。作為英特爾從云到端產品組合的重要組成,Gaudi2致力于以領先的性價比優勢,加速AI訓練及推理,為用戶提供更高的深度學習性能和效率,從而成為大規模部署AI的更優解。
-
“在分子尺度上,即便一種蛋白質也是形態各異的,可以想象成不同的舞蹈動作,但之前的技術很難捕捉到動作的‘每一幀’。”
-
7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獲悉,該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在研究一類感應胞外多糖和熱激的調控因子SigI-RsgI時,發現RsgI具有一種全新的自酶切結構域,并通過結構、遺傳和生化實驗闡明了基于該自酶切的跨膜信號傳導機制。
-
上周,特大暴雨突然來襲,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降下了該區1956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暴雨,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泥石流從山頂瀉下,將部分房屋、道路和地基嚴重沖毀,通往受災現場的必經之路也多有塌方,且有落石阻擋。
-
7月12日,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氣基地”傳來捷報,世界首個7000余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西南石油局元壩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300億立方米,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4000萬噸,為助力川渝地區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
7月12日記者獲悉,由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制造的80臺氫燃料電池大巴日前已整裝待發,即將奔赴現場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運會”)服務。在大運會期間,這批氫燃料汽車將承擔起接送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
-
7月12日,記者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7月以來,該集團統籌部署、高效協同,堅持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電保電力穩定,全力打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攻堅戰,多項生產運營指標刷新歷史紀錄。
-
7月12日,記者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獲悉,渤海億噸級油田群——墾利6-1油田群實現全面投產,標志著我國成功掌握了非整裝大型油田開發技術體系,對進一步提升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
7月12日,在位于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的西昭高速炭山村特大橋施工現場,隨著一片40米長、135余噸重的T梁由DJ180型架橋機緩緩地平移至橋墩蓋梁支座墊石上,該線首片40米T梁精準架設就位,不僅打破了該項目建設中制約主線路基施工的瓶頸,也為后續開展大面積架梁提供了經驗范本。
-
7月12日是2023年“全國低碳日”,今年的主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部和陜西省政府聯合主辦的2023年“全國低碳日”—綠色低碳發展公眾參與主題宣傳活動11日在西安舉行,中國環境保護集團(以下簡稱中國環保)設計開發的“中國環保區塊鏈碳資產核證平臺”(以下簡稱核證平臺)在活動現場正式上線。
-
7月12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出征,前往北冰洋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預計總航程約1 55萬海里,計劃今年9月下旬返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