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質結構及其折疊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大自然是否“探索”了所有這些可能?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新線索:日本研究人員著手揭示大自然在多大程度上探索了可能的蛋白質拓撲空間,結果發現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前所未知的蛋白質折疊,擴大了人們的理解并揭示了“蛋白質宇宙”的深度。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志上。
2023-07-13 分享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人員在診斷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傳感器,能夠檢測和識別與NDD相關的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生物標記物。
2023-07-13 分享
-
《自然》雜志11日發表的論文描述了一項結構生物學新突破:一種能設計新蛋白質的深度學習方法,名為RoseTTAFold Diffusion(RFdiffusion)。其能生成各種功能性蛋白質,包括在天然蛋白質中從未見過的拓撲結構。
2023-07-13 分享
-
俄羅斯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開發的非蛋白質光學標簽,可在不改變基因組的情況下標記單個細胞。使用該項技術能在任何實驗室中觀察標簽在細胞群中的行為,并能廣泛應用于治療癡呆、中風、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種腫瘤。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光子學雜志》上。
2023-07-13 分享
-
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人類大腦,就像一座結構精巧的迷宮。為了繪制出這座迷宮的地圖,腦科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獼猴——這種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模式動物上,它的大腦包含超過60億個神經元。
2023-07-13 分享
-
新藥研發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長周期的特點。7月7日,由浦東投控集團戰略支持、星藥科技主辦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 for 藥物研發生態”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
2023-07-13 分享
-
“在分子尺度上,即便一種蛋白質也是形態各異的,可以想象成不同的舞蹈動作,但之前的技術很難捕捉到動作的‘每一幀’。”
2023-07-13 分享
-
7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獲悉,該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在研究一類感應胞外多糖和熱激的調控因子SigI-RsgI時,發現RsgI具有一種全新的自酶切結構域,并通過結構、遺傳和生化實驗闡明了基于該自酶切的跨膜信號傳導機制。
2023-07-13 分享
-
為保障棉花作物的健康安全,研發土壤環境污染修復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開展了種衣劑對棉花種子及根際土壤微環境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根際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代謝物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種衣劑還改變了種子、根際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和代謝譜組成,降低根際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和微生物總生物量。
2023-07-12 分享
-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新研究表明,一些棲息于腫瘤上的細菌和真菌可影響癌癥的進展和治療情況,有望成為抗擊癌癥武器庫中的新利器。一些相關藥物目前正在臨床試驗中,這些微生物可深入到化療等現有療法難以觸及的地方,為攻擊腫瘤提供替代方法。
2023-07-12 分享
-
7月9日,記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該院特聘教授葉克強、神經精神醫院教授張振濤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丹創新研發了一種帕金森病的PET分子影像學標志物,首次為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客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也為研發帕金森病的治療藥物找到可靠評估指標。
2023-07-11 分享
-
美國研究人員使用熒光染料和激光顯微鏡這兩種常見的實驗室工具,實時拍攝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胚胎發育圖像。發表在最近《細胞》雜志上的這一成果,使研究人員能在不對胚胎進行基因改造的情況下研究其發育最初幾天的關鍵事件,而此前由于倫理問題,限制了某些成像技術在人類胚胎中的使用。
2023-07-11 分享
-
基因調控是發生在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傳統顯微鏡很難觀察到。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染色質擴張顯微鏡(ChromExM)的新技術,成功地將斑馬魚胚胎細胞核的物理體積擴大了4000倍,從而大幅提高了圖像分辨率。
2023-07-11 分享
-
隨著越來越多優質企業走出國門、布局海外,中國企業出海浪潮已然到來。7月3日至7日,16家中國醫藥企業代表團遠赴巴西,開啟跨國健康創新生態圈交流合作活動。
2023-07-10 分享
-
7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獲悉,為實現對個體未來罹患冠心病風險的精準預測,來自該所等單位的中外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基于基因遺傳信息預測冠心病患病風險的新模型。該模型大幅提高了利用基因組遺傳信息預測個體未來患冠心病風險的準確度。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
2023-07-10 分享
-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團隊設計了一種人工智能(AI)醫療工具,可快速解碼腦腫瘤的DNA,以確定其在手術過程中的分子身份,而現有方法需要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才能獲得這些關鍵信息。研究成果7日發表在《醫學》雜志上。
2023-07-10 分享
-
“我國的水稻經過育種技術創新,正在邁入智能育種的4 0階段。4 0階段是利用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進行基因編輯的智能育種階段,將大幅度提升種質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釋放資源價值,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7月5日,在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經濟賦能種業振興專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如是說。
2023-07-07 分享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膠體與界面研究所的科學家設計出一種能夠折疊成穩定二級結構的碳水化合物序列,這種自折疊糖有望促進生物醫學和材料科學的發展。相關研究刊發于3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志。
2023-07-07 分享
-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的新研究,美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工智能模型,可預測RNA靶向CRISPR工具的脫靶活性。該模型可精確地設計向導RNA并調節基因表達,這些精確的基因控制可用于開發基于CRISPR的新療法。
2023-07-07 分享
-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日前發布的《2022醫藥工業電商發展狀況報告》顯示,近幾年,我國醫藥工業電商高速發展,且該行業具有高行業壁壘特點,未來極具發展前景和競爭力。
2023-07-0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