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長株潭都市圈高新區集聚了更多的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已成為促進長株潭都市圈經濟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階段、新征程、新使命。賡續“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路徑,國家高新區應將解決當下社會主要矛盾融入到園區功能和工作中主動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高新”貢獻。
為了在發展中搶占先機,國家高新區應當把握科技前沿,以科技自立自強和占領未來競爭制高點為目標,高起點謀劃,著力布局科技含量高、關鍵技術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產業,做未來產業發展的引路者和試驗田。
創建省級高新區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湖南省科技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高地的主要抓手,要以《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以先進高新區創新發展經驗為借鑒,以為什么“升”、“升”什么和怎樣“升”為主題,研究并探索如何提高“以升促建”工作質量。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企業孵化器肩負著集聚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就業的重要使命。
30年來,河北科技企業孵化器深耕燕趙大地這片創新創業沃土,在肩負區域創新源、創業源、動能源的孵化使命中,積極探索以高水平創新創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河北孵化器發展路徑。
作為1991年獲批復的第一批國家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從曾經阡陌縱橫的郊區農田,發展成為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區;從起步之時名不見經傳,到世界矚目的中國聲谷、量子中心;從建設初期的百業待興,到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配套服務基本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新區。
新型研發機構打通傳統壁壘,匯集政產學研資源,合理糅合原始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企業孵化等多個功能,建立了一套從上游的源頭創新到下游產業化的全產業鏈體系,推動科研機構在發展模式、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方面不斷變革創新。本文就武漢東湖高新區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情況與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其如何加快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
《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國家高新區定位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時期“兩區”定位賦予國家高新區新的使命。
2018年11月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帶來 重大機遇 ,長三角滬蘇浙皖三省一市11家軟件產業基地在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
對標《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擘畫的戰略定位,蘇州市正在加快“滬蘇同城化”建設步伐,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力打造聚集全球各類創新要素的東方“新硅谷”,蘇州高新區將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的發展目標貢獻高新力量。
建立統分結合的“一園多區”管理體制與發展模式,將是國家高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可有效破解高新區發展的空間瓶頸,調動各城區的積極性,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和要求,建設不同特色和優勢的園區,有利于高新區可持續發展。
創新創業型社會是各級政府奉創新創業服務與管理能力為核心能力,能夠持續激發各類組織與個人的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精神,基于創新創意創造創業資源充分共享而大量孕育創新創意創造創業活動,規?;趸a生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群體,進而帶動形成創新創造事業蓬勃、勞動就業比較充分、經濟發展頗具張力與后勁的社會。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行業的發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網絡經濟平臺經濟卻逆勢上揚,足以說明數字經濟巨大的發展潛力。本文以南昌高新區為例,探討了國家高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前景。
近年來,我國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國家高新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以其獨特發展路徑與創新模式提供了中國創新樣板。該文認為,中國國家高新區擔負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任,不斷拓展有利于創新發展的5種創新能力,構筑出獨特的創新網絡體系,其“五力創新模型”構成了國家高新區發展的范式。
無錫國家高新區發展研究院積極承擔時代賦予國家高新區的戰略政策方案儲備重任,圍繞高新區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發展熱點開展理論研究和決策咨詢,彰顯新型智庫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優勢,提高咨政建言的建設性和有效性,為高新區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2年的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握“高”的要求,更高水平、更大力度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實現“新”的作為,全面激發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奮力推進現代化新湖南建設,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