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階段、新征程、新使命。賡續“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路徑,國家高新區應將解決當下社會主要矛盾融入到園區功能和工作中主動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高新”貢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戰略方向,“解決當下社會主要矛盾”是具體抓手。新階段、新征程、新使命,賡續“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路徑,國家高新區應將解決當下社會主要矛盾融入到園區功能和工作中主動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高新”貢獻。
西安高新區
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自成立以來,國家高新區始終堅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聚焦創新、產業、改革,發揮示范、引領、帶動、輻射功能,爭當科技體制改革示范區,引領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推動產業和技術輻射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高新區方案和耀眼成績給出了科技園區如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統計結果顯示: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達到15.6萬億元,以0.1%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3.6%的GDP;萬名從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數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1 倍;高技術產業創造的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占高新區總體經濟指標的比重均超過30%,其中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占比重達63.7%。
2020年7月17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進一步明確了國家高新區在新階段的新定位——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定位既是對國家高新區過往成績的肯定,也是對未來國家高新區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路徑的進一步明確。
國家高新區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與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在戰略層面給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方向;而在戰術抓手層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面向國家需求,國家高新區應強化使命堅守使命,勇于擔當,錨定“雙區”定位,沿著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路徑,將自身在創新創業、產業發展、區域協同、開放合作等方面工作與推動解決當下社會主要矛盾結合起來,主動應變求變,把握發展大勢,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新區方案”。
貴陽高新區
國家高新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路徑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塑造領跑階段高新區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目前,我國面臨的不少關鍵核心技術落后的問題,其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A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而基礎性研究需要人才和教育作為支撐。
國家高新區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一是要進一步豐富科教資源。國家高新區大多圍繞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其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應從高校豐富的科教資源著手,大力引入高端科教資源。
二是要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高校院所在創新系統中負責基礎性研發,是應用型創新的源頭,應充分釋放科教資源,做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三是構建適合產業結構的人才體系。面向各產業鏈的實際人才需求,研究未來人才體量、結構、質量、布局、效能和競爭力發展情況,做優人才資源配置。
2.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做優高新區資源配置優化
城市發展的痛點是資源錯配。從總體上說,新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從總體性上重配資源;另一方面,中小微企業發展更需要得到與之相匹配的資源。
國家高新區要充分發揮政府對資源的調配作用和利用市場的選擇作用,做好資源要素的公平和高效配置。一是重塑公平發展市場格局。要幫助中小微企業能夠基于自身能力條件獲取適配的資源,進而獲得普惠性發展的機會;要幫助新經濟的“后來者”,開啟存量資源再分配的通道,幫助后來者獲取發展必要的資源,得到公平性發展機會。
二是重塑配置資源方式。以數據形式重構資源存在狀態,破除時空限制,形成高流動性,通過平臺配置獲取資源配置最優解,降低資源存在的總體成本。
三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一方面要幫助中小微企業建立信用體系,幫助和扶持中小微企業較快獲取發展所需基本資源,另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政策供給、產業治理能力,涵養城市外部環境并長期內化為城市生產經營的代謝能力。代謝能力體現在城市資源流動的“吞吐量”。
3.構建以實體經濟為主體、制造業為中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式現代產業體系應是實體經濟為主體、制造業為中心,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等其他產業起到輔助作用的產業體系,這將是智慧經濟時代中國實現趕超戰略的產業形態。
國家高新區要錨定創新,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一是以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目標,堅持從壯大實體經濟中找尋高質量發展之路,對原有產業結構進行再聚焦、再優化,明確主導產業,為園區大跨越發展夯實基礎。
二是要依托高校優勢學科和學科交叉融合優勢,面向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未來產業,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未來產業培育機制。
三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不斷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4.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塑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應看到,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對于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高新區應推動數字技術和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一是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培育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部署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
二是積極培育數字產業。鼓勵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數字產業,打造優勢數字產業集群。
三是加強數字場景創新建設。支持探索場景創新,完善場景促進機制,探索推出首創式應用場景,釋放數字經濟新活力。
5.通過跨區域合作、資源共享、政策創新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作為城市群和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動力引擎,國家高新區應積極探索創新資源開放、創新平臺共建等方式,提升區域創新資源的共享水平和整體創新能級,更好服務于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實施。
國家高新區應以合作、共享、開放為基本原則跨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探索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路徑。
一方面,要加強跨區域發展合作。開展東西合作和南北互動,帶動中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能力提升與產業轉型升級;創新人才互派、產學研協同、異地孵化、伙伴園區等多種合作方式;做實“飛地”經濟模式,深入開展“孵化+加速”“科技創新+場景應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等合作。
另一方面,探索跨區域合作政策創新。探索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等創新政策,同時創新商事登記“異地遷移通辦”等互認機制。
6.凝練園區文化底蘊,塑造園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色和標志
園區文化是園區發展的靈魂,其核心是園區的精神和價值觀。園區文化建設是新時期發展的需要,更是未來園區持續發展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國園區文化建設一直處于發展的“無人區”。從1979年我國建立第一個工業園區至今,園區的升級迭代一直聚焦于園區“硬實力”的提升,而缺乏對園區精神文化生態“軟實力”的建設。新時代、新人群、新需求的發展背景下,園區文化建設的新理念顯得愈加重要。國家高新區要強化凝練塑造創新文化,形成以試錯精神、尊重規則、工程師文化、極客精神為內涵的園區新文化標志,打造創意平臺,搭建產業交流平臺。在“以人為本”的新科學發展觀理念下,園區文化建設應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成都高新區
以內促外、內外互促構建高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軌跡
筆者認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新發展階段,我國對外開放是以內促外、內外互促的增長范式,通過內生環境建設形成產業生態和市場規模,驅動外部性增量導入。強調精益發展的內生增長,強調全球資源的高效配置。
國家高新區要深化園區開放合作,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鼓勵區內企業引進海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跨國技術并購;支持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園、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支持外資企業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探索國際合作模式。通過“海外研發—國內轉化、海外孵化—國內加速”等方式,加強與國際創新產業高地聯動發展,推動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