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衡陽市第一個也是目前該市惟一的國家高新區,衡陽高新區錨定“首位”目標,扛起“首位”責任,扎實推進“三強一化”建設,在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和湖南省一流“科技港”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
今年上半年鄭州高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2 6%,高于鄭州市5 1個百分點;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速50 3%,超目標任務20 3個百分點;華新控股、眾智科技等5家公司上市獲得交易所受理;科技創新各項指標持續保持鄭州市領先。
-
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錨定“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目標定位,持續加速產業集聚、釋放創新動能、深化跨島發展,向著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引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招商引資的主力軍、一流園區的主平臺闊步前行,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
濟南高新區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搶抓“強省會”建設機遇,錨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目標,向“高”而攀、向“新”而行,2021年在全國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位列第10位,首次邁入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序列,在濟南市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中繪就了“高新篇章”。
-
從鹽田荒灘崛起成為一座智慧型、生態型園區,青島高新區牢牢把握“高”和“新”發展定位,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努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未來,青島高新區將全面實施“1264”戰略,推動高新產業加速崛起,打造青島市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火炬”和“引擎”,為青島市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展現“高新擔當”。
-
汕頭高新區始終堅持以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為方向,逐漸形成以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布局。
-
自1992年建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寧高新區錨定科技創新航向,聚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擇“高”而立,向“新”而行,由建設之初的荒蕪小城逐步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生態科技新城,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性突破。
-
回望松山湖過去十年,特別是從2015年躋身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到2020年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在南粵大地奮進新征程中邁出了鏗鏘步伐,實現了從園到城的華麗蝶變。
-
黨的十八大以來,煙臺高新區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各項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目標,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
深秋十月,自貢高新區迎賓大道和丹桂大街鮮紅的國旗映襯著一片車水馬龍;長盈精密輕量化材料及精密結構件生產基地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在板倉工業園區的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生產機器;在科研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孵化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一個個格子間里,一臺臺電腦前,一群群朝氣蓬勃的人們正為夢想尋求方向……
-
作為淮南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和主陣地,淮南高新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緊緊圍繞“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合肥都市圈發展,全力抓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實現“千億級”園區發展目標貢獻高新智慧和力量。
-
乘風起時,奮力鼎新。常州高新區正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的東風中乘勢而上,以建設“全國一流、蘇南引領、全市示范”的國家高新區為目標,全力打造“現代高新、活力高新、開放高新、秀美高新、幸福高新、和諧高新”6張高新名片。
-
建區30多年來,中山火炬開發區牢記“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歷史使命,將科技創新當作第一生產力,凝心聚力寫好“高”“新”兩篇文章,先后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廣東省珠江西岸產業金融綜合改革示范區等。
-
從2012年的省級高新區到2017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常德高新區闊步向前,邁進新征程。十年間,創新成為驅動高新區跨越式發展的澎湃動能,為常德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支撐。
-
在一批又一批高新人接續奮斗下,十年間,柳州高新區推進以人為本的產城融合發展,前進的腳步踏石留印,成為廣西第一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的產業新城,成就了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區、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等諸多稱譽,擔當起柳州市經濟發展“主戰場”和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重任。